现在科学界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6500万年恐龙的灭绝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这是近一亿年以来地球承受的最严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但是如果我们将事件拉长到35亿到25亿年前,就会发现,早期的地球上承受着比后来更频繁更严重的小行星撞击。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也就是地球刚刚形成的44亿年前,那个时候太阳系也刚形成不久,在太阳系空间中到处都充斥着横冲直撞的小行星和彗星。这些小型天体不断的轰击着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行星和卫星,比如月球、水星上的陨石坑绝大部分都是那个大轰炸时代留下的。但是后来太阳系内却平静了很多,科学家预测类似于毁灭恐龙的那种级别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大约每隔1亿多年就会发生一次。
能够造成这种规模毁灭事件的小行星的直径一般都会超过10公里,当撞击地球的时候,会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生物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现在科学家分析了35亿年到25亿年前这段时间的地质情况后发现,在这个时间段,小行星对地球的轰击频率明显比之前认知的要高10倍。
在月球和其他岩石行星上可以看到类似碰撞产生的撞击坑,但大气风化和板块构造往往掩盖了地球上远古时期撞击坑的任何直接证据。然而,在古代岩石中发现的一些特殊“小球”却为科学家能够看到这些遥远撞击的回声提供帮助。巨大的撞击产生了岩石物质的熔融颗粒和蒸汽,然后冷却并坠落到地球上,以小球形状玻璃颗粒的形式嵌入到岩石中。撞击越大,这些玻璃颗粒从撞击地点扩散的就越多越远,因此通过调查这些小球的分布我们就能够回顾这些撞击的规模和频率。
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冲击通量模型,并与古代球粒层数据的统计分析进行了比较。通过这种方法,科学家发现当前的地球早期轰击模型严重低估了球粒层记录的已知撞击次数。在35至25亿年前,真实的撞击通量可能比之前认为的高出10倍。这意味着在那个时期,我们可能平均每隔1500万年就会受到一次10公里级别小行星的撞击,相当壮观!
这些频繁的小行星撞击事件,不断的重塑着地球表面,影响这地球大气和生命的演化路线。
例如,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结果是试图了解这些影响是否影响了大气中氧气的演变。科学家发现,在大型小行星撞击期间,氧气含量会发生剧烈波动。鉴于氧气对地球发展乃至生命发展的重要性,它与碰撞的可能联系很有趣,值得进一步研究。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消息
原创文章,作者:浩瀚科普网,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thinkou@126.com 并注明出处:https://www.jsruitu.com/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