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类已经演化了将近200万年,但是人类行为的现代性,例如抽象思考、深度规划、语言、音乐和舞蹈等,很可能是在距今2万年前(20,000 BP)冰河时期的严峻气候中发展出来,当时的人类正面临族群瓶颈,几乎快要灭绝。
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相比,现代人(智人)克服了族群瓶颈,活过了冰河时期,持续演化和蓬勃发展,形成今日的科技与工业世界。到了公元2020年,随着COVID-19疫情肆虐和气候变化日益严重,我们开始担心人类会面临另一个「瓶颈」:我们能否一直生存下去?
科技与工业世界仅仅200年历史,人类已经让自己的蓝色星球—地球变得无法持续生存。当人类燃烧愈来愈多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地球温度上升了1.5℃。气候科学家发出警告,如果再升高0.5℃,我们将在短短12年内看到灾难性的后果:极端气候如气旋、台风或干旱会愈来愈多,洪水泛滥将更频繁,绝大多数冰盖将会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都市。知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就认为:「人类必须在100年内殖民另一颗星球,否则将面临灭绝。」
然而,我们必须认知到,过去人类在这颗星球上克服重重困难生存了数千年,而且还是在科学与技术不先进的时候。如果可以进行一些案例研究,探讨过去的时代和地理环境之下,人类如何采用更加持续性的生存方式,将会相当有意义。
转向史前时代和考古学
在新石器时代之后,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学习冶金技术,首先是制造铜器,再来是铁器。
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兴起的古文明之一,为青铜器时代的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IVC, 5200-3300 BP),沿着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穿过印度西北部的平原传播。
不仅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全球不同地区也有一些旧世界文明几乎同时间繁荣起来,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一起衰亡,例如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阿卡德文明」,还有位于希腊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以及位于我国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再来就是广泛的长江三角洲文明与黄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延续了2000年的旧世界文明
这些古文明是如何维持了数千年之后走向衰亡,至今仍是考古学调查的谜题。在印度次大陆(Indian subcontinent),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主要中心包括巴基斯坦的Harappa和Mohenjo-Daro,以及印度的Dholavira、Lothal与Kalibangan。大多数印度河流域文明定居点位于河流系统的泛滥平原,包括印度河区域以及如今不复存在的Ghaggar-Hakra河。
在气候上,虽然印度河流域文明存在的地区受到印度夏季季风影响,但为半干旱地区,降雨量比印度大陆少得多。最近的研究显示,4200 BP一场持续了几世纪的全球干旱可能导致这些文明的衰亡。因此,这场干旱事件被科学家标记为「梅加拉亚期」(Meghalayan stage),一个新地质年代的开始。
为了调查印度河流域文明延续了多久,科学家透过碳14定年法,分别检测在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Dholavira发现的人类手镯、鱼耳石和食用螺类外壳的年龄。结果发现,Dholavira遗迹最早开始于BP5500年,一直持续到BP3800年,也就是在同一个地点连续居住了约1,700年!
Dholavira遗迹从BP5500年到BP4400年,城市扩张非常迅速,当时的人建造了壮观的核心区域Bailey,还有中城区和下城区,同期的城市例如Harappa或Mohenjo-Daro也有类似发现。
大约在BP4300之后,Dholavira城市的扩张速度开始放缓甚至停止扩张,在BP4300到BP4000之间扩张骤降,建筑、工艺和物质文化都显示出退化,人们无法维持住这个城市,资源短缺。Dholavira遗址荒废了几个世纪,最后在BP3800年城市终于消逝。
印度古城Dholavira为何消失了?
科学家为了找出Dholavira古城文明崩解的原因,分析了从Dholavira遗址发现的泥海蜷外壳(上图),从泥海蜷外壳中的氧同位素,来推测当时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
泥海蜷通常生长在红树林中,这说明了当时的人类是从附近的红树林中采集这些螺类以便食用。而氧同位素的分析,可以揭露这些螺类生长的水域,显示附近曾经有一条大河,水源则来自季风还有喜马拉雅山的冰川融化。
然而在BP4300到BP4100之间,季风变得很弱,河流也相当「瘦弱」,在这200年间的全球干旱中终于枯竭。由于过去的文明是沿着河流发展农业,肥沃的河岸相当重要,因此大干旱以及河流干枯相当致命,造成文明随之崩解。
在印度过去所有的气候纪录都显示,BP9000到BP7000之间季风相当强劲。在BP7000之后,季风开始变弱,科学家认为这和太阳辐射的变化有关,这时期的太阳辐射不断减弱。
有趣的是,虽然季风减弱,但是Dholavira城市的人们很自然而然地采取节水措施,他们修建了水库,懂得集水和省水,与缺水的自然灾害抗争了1,700年。不仅如此,Dholavira的居民还改变了农作物的种植模式,从水稻等高耗水的作物,改种不需要太多水的小米。
当时的人就已经具有如此先进的观念了,即使在今天,我们拥有强大的科技、卫星测量和通讯,也无法改变某些经常干旱地区的农作模式。
然而,大自然还是给了古文明重重一击,面对持续200年的全球大干旱时期,Dholavira的人们终于无法应付了。
从过去文明的衰亡得到教训
实际上,印度的Dholavira以及其他旧世界文明都是了解气候变迁如何增加未来干旱风险的经典案例,这些风险也正是今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预测的结果。
IPCC所有报告都显示,随着化石燃料用量增加,全球暖化将会加剧,干旱与洪水泛滥的极端事件会愈来愈频繁。IPCC的资料显示,特别是亚热带和中纬度地区的干旱将会增加,我们已经开始在印度和其他国家看到这种情况。
季风中断的天数正在增加,而季风低压(monsoon depression)的数量正在减少,气旋、台风和飓风的威力变得更加强大。2020年的超级气旋风暴「安攀」(Amfan)摧毁了印度东海岸,造成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全球气候暖化和都市化,也带来了像COVID-19这样的未知疾病,蝗虫等害虫的攻击也在增加,从非洲到亚洲,成千上万的农田遭受摧毁。在旧世界文明中,人类长期持续的定居,并克服一切自然的困难,这些历史带给我们两个重要的教训:
第一,我们必须尽快学会如何应对气候变迁导致的季风减少和水资源短缺,尤其是在农业方面。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参与式的社会,而非获利至上的社会。
其次,如果不赶快准备的话,那么等着我们的就是一场大灾难,气候变迁愈来愈猛烈,干旱、洪水和海平面上升,都是人类无法控制的。
像荷兰、孟加拉和印度孟买等地,可能就会陷入危险之中。旧世界的文明维持了约2,000年,而工业革命后的现代文明只维持了200年。1,500年以后,很难说会发生什么事,人类是生存还是灭亡?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消息
原创文章,作者:浩瀚科普网,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thinkou@126.com 并注明出处:https://www.jsruitu.com/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