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4.0的发展趋势下,机器人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在后疫情时代,「零接触」工作模式可能成为常态,在生产线上导入机器人似乎成为制造业的必要投资。而为了加快机器人导入与增加专案落地的成功机率,近年产业聚焦一种规模更小的机器人单元(Robot Cell)系统,通过低复杂、低成本的特性,让企业能在短期内快速回收,并通过循环式的导入模式取代一步到位,降低企业导入门槛。
相较传统多台机器人围绕的大型系统在流水线式的产线进行同步化加工,近年业界兴起一种规模更小的机器人单元(Robot Cell)生产系统。该系统主张缩小机器人规模,以1或2台机器人为核心组成一生产单元,因为规模缩小,在部署时能降低技术门槛,让机器人导入更容易执行。而机器人单元的概念,事实上更强调的是锁定容易执行的目标,且在短期可产生多少效益。
很多企业之所以无法成功导入机器人,往往是因为无法跨出成功的「第一步」。成功的第一步包含三大能力,包括通常只有制造企业本身才拥有的生产制程知识,以及正确使用机器人的知识,其中最关键的则是专案管理技巧。
机器人自动化整合没有标准化,在因应产线需求下,通常很容易需要临时变动,在此状态下相对考验专案对环境的适应性,因此专案能否顺利推动,往往取决于管理者执行技巧。但观察多数企业,能真正具备这三大能力,顺利推动机器人专案落地的企业少之又少,因此也容易造成,机器人是否很难导入、门槛很高的错觉。
与其一开始架构复杂且规模较大的机器人专案,不如从低复杂性、低成本的机器人单元优先导入。其中以制造企业最关心的成本来说,机器人单元则是以增加投资报酬率(ROI)为优先考量。
因为投入低复杂、低成本相对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回收,接着企业便可以投入更多机器人系统,通过不断地投入、回收再投入,以循环式导入取代一步到位。
特别是汽车产业非常适合这种小规模的机器人单元。由于汽车本身即是一高度自动化、标准化的产业,并且具有制程变动性低、产品生命周期长等特色,对于智慧制造必须具备的标准化与自动化来说,汽车产业早已具备基本条件。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调查指出,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主力市场仍在汽车产业,特别在整车组装已经相当成熟,因此对于更上游的汽车零组件产业来说,同样可复制其成功模式而获得可观效益。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消息
原创文章,作者:浩瀚科普网,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thinkou@126.com 并注明出处:https://www.jsruitu.com/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