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历史上曾多次经历温度下降的时期,其中著名的“雪球地球”理论认为整个地球被厚厚的冰川覆盖。然而,若论及地球最早的低温期,则应追溯至约25亿年前的休伦冰河期。
休伦冰河期是地质史上最早的大冰河期之一,发生在大约25亿至22亿年前,属于前寒武纪。这个时期以其名字来源——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休伦湖——命名,因为在该地区发现了相关的地质证据。
休伦冰河期是一个标志性的地质事件,因为它标志着地球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时期,地球表面的很大一部分可能被冰覆盖,甚至有理论认为整个地球都被冰层包裹。这种全球性的冰川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生物进化和大气化学的变化。
休伦冰河期大致与大氧化事件同期发生,这是一个大气中氧气增加而甲烷减少的时期。氧气与甲烷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气体作为温室气体的效果远弱于甲烷,这大大削弱了温室效应,尤其是当温度下降时,水蒸气很容易从大气中凝结。这一过程可能因当时的低太阳辐射和地热活动减弱而加剧。游离氧的增加(对有机化合物造成氧化损伤)与气候压力相结合,可能导致了灭绝事件。这是地球历史上首次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规模事件,它几乎消灭了地球表面和浅海中以厌氧菌为主的微生物群落。
在休伦冰河期之前,大多数生物体都是厌氧的,依赖于化学合成和基于视网膜的无氧光合作用以产生生物能量和生物化合物。但在这一时期,蓝藻进化出了基于卟啉的氧气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作为副产品。最初,大部分氧气溶解在海洋中,随后通过与表面亚铁化合物、大气中的甲烷和硫化氢的反应而被吸收。然而,随着蓝藻光合作用的持续,积累的氧气使地球表面的还原性储存库过饱和,并以游离氧的形式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导致大气化学成分发生了永久性变化,即所谓的“大氧化事件”。
原本的还原性大气转变为氧化性大气,这对厌氧生物圈来说具有高度的反应性和毒性。此外,大气中的甲烷被氧气消耗并减少到痕量气体水平,被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较弱的温室气体所替代,这些气体在低温条件下容易从大气中沉淀。地球表面温度显著下降,部分原因是温室效应减弱,另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太阳辐射和地热活动较低,使得地球变成了一个冰库。
在氧化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打击下,厌氧生物圈遭受重创(可能主要是古菌微生物垫),而能进行氧气呼吸的需氧生物得以迅速繁衍,并占据了厌氧生物腾出的生态位。幸存的厌氧菌群落被迫适应与需氧菌的共生生活,厌氧菌提供有机物质给需氧菌,而需氧菌则消耗并“解毒”周围对厌氧菌致命的氧气。这也可能导致一些厌氧古细菌将其细胞膜内陷,形成内膜,以保护细胞质中的核酸,与需氧真细菌(最终演变为线粒体)进行内共生,促进厌氧古细菌向元古代时期真核生物的进化。
关于休伦冰河期的具体成因,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包括火山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变化、板块构造运动导致的大陆位置变化以及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等。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气候变冷,从而触发冰河期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休伦冰河期对当时的地球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但对于现代人类而言,它主要是一个研究对象,通过地质记录来了解远古时期的气候变化和地球历史。对于这一时期的详细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消息
原创文章,作者:浩瀚科普网,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thinkou@126.com 并注明出处:https://www.jsruitu.com/10328